根据民间节气的说法,“立冬”标志着冬天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北风开始呼啸、气温逐渐降低,雪花也将一片片飘落。从立冬到冬至的45天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人们需要在此期间积蓄能量,以应对“三九”最寒冷的日子。
冬季养生口诀:多吃三种食物,预防四种疾病,保护五个部位!
饮食:遵循“三多”原则
多吃白色食物有助于降火。立冬之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供暖,室内空气变得干燥,容易导致“上火”。这个时候,可以增加白色食物的摄入。中医认为,缓解燥热往往需要采取润泽的方法,依据五行五色的理论,白色食物最能有效抵御燥热。
在烹饪时,可以选择使用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和莲藕等食材。其中,白菜和白萝卜的效果最佳,被视为最为经济实惠的营养补品。不过,肠胃寒凉的人在冬季应适量减少摄入。
增加牛肉和羊肉的摄入有助于抵御寒冷。同时,怕冷的人可以多吃一些富含无机盐的根茎类蔬菜,例如胡萝卜和芋头,以及含碘的食品如海带、紫菜和菠菜。研究表明,怕冷与体内无机盐和碘的不足有关。女性应该适当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和菠菜等。
增加蛋白质摄入可以提升免疫力。对于免疫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来说,寒冷天气对健康的威胁尤为严重。因此,这段时间应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而鱼类、虾、肉、鸡蛋、花生和核桃中的蛋白质含量也非常丰富。
预防:四种疾病的高发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每到冬季,心肌梗死、心绞痛、中风等疾病的患者数量会明显增加。寒冷的天气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其异常兴奋,从而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导致血压不稳定,增加急性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在冬季必须坚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另外,老年人建议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如果感到持续几天的乏力、头晕或胸部不适,最好尽快就医。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老年人、吸烟者、慢性病患者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在冬季容易出现慢性支气管炎,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肺气肿或肺心病。同时,寒冷的环境也容易诱发哮喘。对此类人群,除了要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外,还需注意保暖,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此外,接种流感疫苗也有助于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频率。
流感的主要威胁在于可能引发并发症,恶化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病。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在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此在人员密集的场所最好佩戴口罩,保持卫生,勤洗手,并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摔伤:在下雪的天气里,发生骨折或摔伤的风险较高,因此老年人在雨雪天气中最好减少外出,外出时最好有人陪伴。如果刚下过雪,建议走在他人的脚印上。一旦路面结冰,行走时要像企鹅一样,迈出小步,注意让双脚平摊身体的重量。此外,膝盖到臀部的股骨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如果不慎滑倒,可以用双手支撑一下。摔倒后不要急于站起来,先检查一下身体哪个部位受伤。如果感觉到腰部疼痛,一定要避免随意移动,尽快拨打120寻求急救。
保护好五个关键部位——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寒冷的天气容易影响这五个脆弱区域,可能导致颈椎、腰背和膝关节的疼痛。由于双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差,因此更容易受到寒冷的影响,从而引发感冒等症状。
尽量选择高领服饰,外出时佩戴围巾;晚上入睡时最好不要让肩膀裸露,可以把毛巾搭在肩上;如果腰部和膝关节状况不佳,可以穿护腰或护膝,同时穿上棉质背心;睡前可用热水泡脚。
作息:早睡晚起,多喝水
早睡晚起。《黄帝内经》中提到“早卧晚起,以待日光”,说明冬季应早些入睡、晚些起床,最好在阳光升起后再起床,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早睡有助于保存阳气,保持身体的温暖,而晚起则可以补充阳气。阳气就像人体的保护者,分布在皮肤表面,负责抵御外界的侵害,保护身体安全。
天气越冷,越要多喝水。虽然人们在温暖的室内呆得久,活动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需要的水分会减少。冬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低,更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如果饮水不足,血液可能会变得较为浓稠,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冬天多喝水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抵御寒冷。
运动:调整时间以寻求新的方法
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三四点。冬季不仅气温低,污染问题也更加严重,尤其是在早上太阳未升起的时候。因此,冬天的运动最好安排在阳光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是比较合适的时间。
热身时请佩戴口罩。运动会导致呼吸加速,再加上冷空气的刺激,容易引发哮喘。在开始锻炼时可以多穿一些衣物并佩戴口罩,当身体逐渐升温后再脱去衣物和口罩。冬季适合进行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尽量减少力量训练,以免造成拉伤或扭伤。
运动后可以喝一些热糖水。冬天运动完后,建议做拉伸,喝点热糖水,运动结束后半小时可以洗个热水澡。如果有慢性病的人在运动期间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快去医院就医。
希望上述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