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广阔的世界中,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许多人都渴望长生不老,寻找仙方、仙果,以及炼制金丹,但最终没有人能躲过死亡的命运。尽管如此,人类依然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使得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以下是一些古人用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
1、头部是智慧的象征,日常梳理三次可驱除百病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所有阳气的神秘在头部聚集,髓液的精气则集中于脑部,头部是精明的所在。”这意味着,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依赖于先天和后天所积聚的精气。如果出现病变,则可能表现为“头颈下垂,无法抬起,双眼凹陷无神”的精气衰弱和神志紊乱的迹象。
现代中医学研究指出,人体主要的十二条经脉以及四十多个大小穴位和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域,均集中在头部。
在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的区域)有多个重要穴位,包括百会、四神聪、上星和头维穴。后颈部枕骨区域则包含风池、哑门、医明、玉枕和翳风穴。两侧鬃毛附近有太阳和率谷穴,额头前面还有印堂穴。如果用梳子代替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式”的按摩或刺激,可以帮助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使气血更加流畅。这种做法有助于调节大脑的神经功能,提升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减缓脑细胞的衰老过程,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够缓解各种疲劳、失眠、焦虑、三叉神经痛和偏头痛等问题,甚至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人提倡“早梳五百不嫌多”的观点,建议早晨起床后梳一次,午休时再梳一次,晚上睡前再梳一次,每次梳头保持两分钟,次数控制在60到100次之间。只要坚持定期梳头,就会感受到头脑清晰、精力充沛、睡眠改善、白发逐渐变黑以及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于梳头确实是一种简单而经济的保健方式,有助于保持身体的精气神,促进长寿。
2、脚被称为第二心脏,常常搓揉涌泉穴有助于保持健康
脚部被称为“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这是因为它不仅有许多穴位,而且位置较低,血液供应相对较少,因此被称为“第二心脏”。人的脚由26块骨骼、19块肌肉、33个关节、超过50条韧带和50多万条血管组成,并且拥有超过4万个汗腺。
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紧密相连,涵盖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由于脚部离心脏较远,抵抗力较弱,成为人体的重要薄弱环节,容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扰。因此,身体的健康与脚部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这使得脚部的保健相较于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的医学家认为,保护脚部健康是促进全身健康的重要方法,其中揉搓涌泉穴(即脚掌中央的凹陷处)尤为关键。在《灵枢·本输》这部针灸经典文献中提到:“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一部分”,“肾气源自于涌泉”。
肾经的气息就像井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通过长时间热水浸泡与按摩此穴,可以有效温补肾经,增益精髓,舒筋活络,调和阴阳。此外,这种方法还能疏通心肾,滋养肾水,抑制肾虚火,帮助排除体内的毒素和杂质。它还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抵御寒冷,缓解肌肉紧张,消除疲劳。同时,能够舒缓肝脏,明亮双眼,清肺理气,消除风湿,促进消化,通便止泻。该方法对治疗多种疾病也有帮助,如头痛、疝气、肾炎、性功能减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喉咙肿痛、脚裂以及老年人四肢麻木等,效果显著。
正因为如此,涌泉穴被国内外医学专家称为“健康之穴”。
3、一天吞咽三百口唾液,能活到九十九岁
唾液,俗称口水,是一种半透明的液体。《辞海》解释称:“由唾液腺分泌的液体与口腔壁上众多小腺体分泌的粘液混合后形成的就是唾液。”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的唾液分泌量可达1到1.5升。
根据化验分析,唾液中含有水分、酵素、尿素、维生素B、蛋白质(如粘蛋白和球蛋白)、有机物、氨基酸、硫氰酸盐、碱性离子,以及钠、钾、镁、钙等矿物质,另外还有淀粉酶、麦芽糖酶、磷酸脂酶、溶菌酶和过氧化物酶等成分。从中医理论来看,唾液从口腔壁分泌出来,经过舌根和咽喉,再由肺转入肝脏,进入肾经,储存于丹田,随后转化为津液,再进一步化为精气。其作用包括帮助脾胃消化,滋润孔窍,润泽四肢和五脏,加强肾功能,补充元气,促进关节的灵活性,以及滋养脑髓。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晨漱口,津液满口后再吞下”,而乾隆皇帝也总结了“常咽津液”的保健秘诀。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快速止血、软化并收缩血管、杀灭细菌和微生物、增强牙齿健康、促进肾脏功能、抗病毒以及帮助消化等。近年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唾液中含有“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这两种成分能够促进神经细胞和皮肤表皮细胞的生长。此外,日本食品研究所也指出,唾液可以清除来自氧气和食物所产生的有害自由基,最为重要的是,唾液还具有显著的防癌作用。
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强致癌物质黄曲毒素、3.4-苯并比和亚硝酸盐在与唾液接触30秒后会被消除。因此,专家建议“每口饭最好咀嚼30次”。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学者们称其为:“华池水”、“金浆”、“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洁剂”、“天然抗癌剂”等。
因此,“一天吞咽三百口唾液,能活到九十九岁”并不是空谈。
4、朝夕之间咬牙三百六,七十八十也不会掉牙
叩齿是一种自我保健的方法,它指的是上下牙齿有节奏地不断相互叩击,常被称为“叩天钟”。清朝尤乘在《寿世青编》中提到:“牙齿是筋骨的延续,应该经常叩击,以促进筋骨的活动,使心神保持清爽。”
中医经典《类经》提到:“肾脏主宰骨骼,牙齿是骨骼的延伸。”《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肾脏能生成骨髓,肾气充足则牙齿更为坚固。”这意味着,人体的骨骼健康依赖于骨髓的滋养,而骨髓是由肾精所转化而来的先天之本。如果肾精不足,就无法有效滋养骨髓,导致牙齿生长缓慢,代谢功能减弱,可能出现松动、质量下降、病变或脱落等问题。
现代医学也认为,定期叩齿不仅能增强肾功能和精气,平衡阴阳,还能促进局部气血的流通,保障经络的畅通,增强咬肌和牙齿根部的整体性能。此外,它还能延缓因衰老而导致的面部凹陷和嘴唇变薄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常做叩齿能够有效提高牙周黏膜组织的韧性,增强牙齿抗龋的能力和咀嚼功能,促进口腔、牙床、牙龈及整个牙齿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分泌,从而改善组织的营养状况,并增强牙齿的抗病和抗菌能力,使牙齿更加坚固、整齐、洁白且富有光泽。
民间谚语“早晚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掉”正是这个意思。具体步骤是:放松精神,微微闭合嘴唇;集中心神,默默地进行叩击;先叩臼齿,再叩门牙;调整力度,保持节奏感。最后,再配合“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的方式,效果会更好。
5、肾气与耳朵相通,拉扯、搓揉有助于身体健康
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指出,人体的先天基础在于肾脏。而肾元的健康与双耳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内在联系极为重要。中医经典著作如《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和《外台必要》也提到“耳为宗脉之汇聚之处”、“肾气通于耳”、“肾之窍在于耳”以及“一身之气贯穿耳部”等论述。
显然,古人强调肾与耳的密切关系,它们相互影响。肾主内,耳则主外;耳是肾的唯一外部通道,耳朵健康时,肾气通畅。若肾气充盈,肾精充足,听觉就会敏锐,连针掉落在地的声音都能听见。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式是:用右手从头顶向左耳拉14次(即右手绕过头部向上拉左耳),然后用左手从头顶向右耳拉14次(即左手绕过头部向上拉右耳)。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如果再配合按压、摩擦、搓揉、点按和捏等手法,能够更好地强身健体,滋养肾脏。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有49个穴位,这些穴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条经络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耳朵被形容为“缩小版的人体”。
临床实践表明,通过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可以为双耳提供特殊的物理刺激和类似针灸的治疗。如果这种方法能够长时间持续,不仅可以带来良性的震荡体位、反馈激活生命能量、疏通十二经脉、加速血液循环、调理脏腑、增强脾胃功能、补充肾元、调整阴阳平衡、扶持正气以驱除邪气、清肝明目、消除疲劳、安神定志、提升新陈代谢等多种效果,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胆道通畅,从而预防胆囊炎和胆结石等疾病的发展。同时,它还可以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所帮助。
总之,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获得延长生命的显著效果。
6、夫妻之间互相捶背,不仅能舒缓疲劳,还有助于增强体质和预防癌症
捶背是一种古老且效果显著的健身方式。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梅女》一篇提到:“随后用手指轻轻捶打,就像团絮相碰一样,身体感到舒畅,难以形容;捶打到腰部,嘴和眼都变得懒散;捶到大腿时,便沉沉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