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特点在于“凉”字,常被称为“秋凉”。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这种凉意常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胆绞痛、栓塞和中风等。秋季的寒冷气候往往导致人们在精神和情绪上出现波动,表现为疲劳、不快、失眠、头晕和易怒等症状。
秋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1、秋天温度逐渐下降,气压逐步上升,人体出汗的情况减少,血液流向皮肤表面的程度不如夏季明显。然而,脉管仍然有些许扩张的余韵,因此秋季的正常脉象表现为轻微的虚弱和微微浮动,像羽毛一样轻盈。
2、秋季空气干燥,会导致气管、喉咙和肺部等呼吸道的弹性下降,容易出现微小裂口。同时,纤毛的活动减少,使得排除异物的能力减弱。此外,呼吸道的血流量也会减少,从而影响吸入功能。
3、秋季容易发生的疾病包括急性胰腺炎、风湿热、哮喘、慢性肾炎和感冒等。
4、秋季冷空气频繁出现,可能会引发栓塞、中风、支气管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血友病和胆结石绞痛等疾病。
5、秋季气候容易引起精神和情绪的波动,表现为疲劳、烦躁、不想工作、失眠、头痛以及易怒等。特别是在天气变化前的几个小时,这些症状更为明显。
秋季养生的原则:
1、合理饮食应以防燥护阴、滋养阳气和润肺为原则
秋天的天空高远,空气清新,但气候干燥,容易造成肺部不适。因此,秋季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减少油炸和炒制的食物,增加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建议选择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和白木耳等蔬菜;肉类方面可以选择兔肉、鸭肉和青鱼等。同时,多吃一些带有酸味的食物,如广柑和山楂。建议适量多喝水,多吃一些如萝卜、莲藕、香蕉、梨和蜂蜜等能够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尽量少吃或避免食用葱、姜、蒜、辣椒、烈酒等辛辣刺激的食品,以及油炸和油腻的食物。对于体质较弱、脾胃虚寒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建议早晨以粥为主食,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片粥和黑芝麻粥等。可以适量增加一些红枣、莲子、百合和枸杞等滋补食品,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促进长寿。但要注意,不能暴饮暴食大鱼大肉,水果也应适量,以免对肠胃造成负担。此外,要特别注意饮食的清洁和卫生,保护脾胃,尽量多吃温热的食物,减少冷食和冷饮,以防引发肠炎和痢疾等疾病。
2、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秋季天气晴朗,是进行户外活动的最佳时机。对于老年人来说,此时应加强锻炼,这是秋季养生的有效方式。建议早睡早起,清晨可以积极参与健身活动,选择如登山、慢跑、快走或冷水浴等锻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