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指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采集、炮制和制备,并综合阐明其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的药物。简单来说,中药是基于中医理论,用于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功能的物质。中药的主要成分来自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这些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及部分化学和生物制剂。由于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因此常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中药中的致泻药种类繁多,按照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三大类:
1、容积性泻药
芒硝、朴硝、玄明粉和雷丸等主要含有硫酸钠以及少量硫酸镁。当服用这些药物后,硫酸根和镁离子在肠腔内不会被吸收,从而增加肠腔的渗透压,导致肠腔内水分增多,肠内容积增加,促进肠道蠕动,最终引发排便和腹泻的现象。车前子和胖大海等也具有类似的容积性通便效果。
2、刺激性泻药
药材中的大黄、虎杖、芦荟、番泻叶和决明子等主要含有蒽醌类衍生物,这些物质能够刺激肠道黏膜并增加肠道蠕动。近年来,研究发现环烯醚帖类成分也具有缓泻的效果,而生地、玄参和山栀子的泻下作用可能与这些成分相关。
郁李仁、打碗花、鼠李和野蔷薇中含有的苷类;车前子、望江南、知母、天门冬和麦门冬中含有的多种粘液质;胖大海种皮的胶质、苦楝皮中的川楝素、槟榔里的槟榔酮、泽漆中的泽漆素,以及内服硫磺后转化为硫化物或硫化氢等物质,都具有刺激性泻下的效果。
3、润滑性泻药
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松子仁、核桃仁、黑芝麻、冬瓜仁、瓜萎仁、桃仁等,都富含植物油。植物脂肪不仅可以直接润滑肠道、软化粪便,而且在肠道内在胰液和胆汁的作用下,能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在肠腔内还会进一步发生皂化,生成脂肪酸钠,从而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并有助于排便。此外,蜂蜜和香蕉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果糖,也能促进润肠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