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变暖,我们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期,人体的机能和新陈代谢也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如果把全年的保健养生比作盖房子,那么春季的养生就相当于奠定基础。春季的养生有八件事情是不能忽视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春季养生的注意事项-健康生活中应避免的8件事:
1、如果怕上火,可以考虑使用解毒丸
春天主导生长,而干燥是其显著特征,因此许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中医将“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需根据不同的“火源”来进行调理。
例如,牛黄解毒丸能够有效缓解因便秘导致的实火,但对脾胃虚弱引起的内热效果不明显。为了预防上火,建议每天多摄入水果和蔬菜,保持充足的水分,规律排便,同时可以适量饮用菊花茶或金银花茶。
2、避免不当的“春捂”穿衣方式
很多人都了解“春捂秋冻”的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两个极端:年轻人凭借体力强大,往往不注意保暖,提前穿上了单衣和单鞋;而老年人和小孩则容易捂得过多,即使出汗了仍旧“固执”地不愿脱掉衣服。
3、应避免在“春困”时随意入睡
在春暖花开的阳光下,人体血管会扩张,血液流动加快,这可能导致大脑缺氧,从而引发“瞌睡虫”。但是,过度睡眠对健康并不好。长时间的睡眠会进一步降低脑部的血液流动,抑制大脑皮层的活跃度,可能让人越睡越难醒,反而感到更加疲倦。
解决春困需要把握两个关键时刻:首先是起床后,其次是午饭后。《黄帝内经》指出:“夜卧早起”,这意味着春季可以适当晚睡(如在晚上11点),但要早起(早上6点半),以适应人体阳气的生长。
起床后可以做一些伸展,洗脸,按摩一下太阳穴和涌泉穴。散步可以安排在午饭后,建议在阳光下走大约30分钟,然后再小睡不超过30分钟。
4、要避免食用过于酸或辛辣的食物
“春夏补阳”是《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推荐的养生原则。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具有收敛效应,这对阳气的生长和肝气的舒展不利。摄入过多酸味和辛辣食物会导致阳气受损。
中医认为春季是肝气主导的时节,有助于调节各个脏腑的功能,但也容易损伤脾脏。酸味食物对肝有益,而甘味食物则对脾有好处。因此,在春季应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以防肝气过于亢盛,可以多吃一些辛味食物,以帮助疏通肝气并增强脾气。
韭菜是春季非常适合食用的食物,可以适量多吃,但不要过量。同时,香菜、葱、蒜、莲子、大枣和山药等也非常适合在春季食用。此外,应该停止冬季的温补饮食,转而注重健脾胃的饮食习惯。要减少食用发物及容易造成“上火”的食物,如鱼、虾、蟹和羊肉,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人更需注意。
5、不建议长期使用同一套护肤品
春季的外部环境和皮肤状况与冬季存在明显差异。春天尘土飞扬,皮脂腺分泌增加,紫外线强度也较高。如果继续使用冬季的护肤品,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并且护肤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在春季更换护肤品时应当循序渐进。随着气温上升,可以将适合冬季使用的油性霜剂更换为更加清爽且补水的乳液。春天紫外线较强,因此护肤的重点是补水和防晒,特别是对敏感肌肤要更加留意。
6、忌门窗紧闭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湿度也随之增加,各类细菌和病毒开始大量繁殖。如果长时间关闭门窗,或空气流通不畅,就容易造成感冒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高发。
春季的通风比其他季节更加重要。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办公室,每天都应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持续至少10分钟,最好能够形成空气对流。最佳的通风时段是在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
7、避免长时间待在家里不出门
冬季强调静养,而春季则要注重动养,因为“动可以滋养阳气”。经过冬季三个月的收藏期,人们应多进行户外活动,以促进健康。
春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外出时最好用鼻子呼吸。这不仅可以阻挡一部分有害物质,避免“病从口入”,还因为鼻腔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曲折的结构,能对干燥和寒冷的空气进行加热和加湿。在雾霾天气中,污染物较多,因此最好避免外出锻炼。
此外,春季运动要适度。早春时,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尚处于较低状态,因此不宜进行剧烈或长时间的运动。可以选择一些轻松的活动,比如慢跑、散步或放风筝等。
8、避免情绪低落和波动过大
春季养阳的重点在于养肝。中医认为,调节情绪是养肝的重要方面。如果整天情绪低落,会导致肝气不畅,进而引发腹泻等问题。而如果情绪过于愤怒或兴奋,则会对脑血管造成严重损害。
春天不仅要保持心情平和,还应该以开朗和豁达的态度来增强肝脏的健康,促进肝气的顺畅流通。当感到愤怒难以控制时,建议进行几次深呼吸,暂时离开争吵的环境。此外,春天也是适合养花种草的好时机,有助于保持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