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这一说法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中医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养生的一项原则。那么,如何进行养生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下。
春夏养生的原则是三分注重阳气,七分强调阴养:
在春夏季节,自然界的阳气逐渐增强,因此养生者应顺应时宜进行养生,保护体内的阳气,保持充沛。此时,任何损耗阳气或阻碍阳气畅通的情况都应避免。尤其是那些常常感到疲倦、面色苍白、手脚冰冷的阳虚体质人士,春夏更是温阳的好机会。但养阳不应是唯一的考虑,因为人体是阴阳相互依存的整体,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对于阳虚的人来说,应该采取“三分补阳,七分养阴”的原则。
通常来说,春夏季节应该注重阳气的养护,但不能只顾着单纯养阳,而是要在阴的状态中寻求阳气的滋补;秋冬季节则需关注阴的养护,同样也不能仅仅一味地养阴,而是要从阳气中补充阴。因为在临床上,单独存在“阳虚”或“阴虚”的情况非常少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常见的情况是“阴阳两虚”,不过多偏向于阴虚或阳虚。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老慢支等患者,常常会在秋末冬初时出现病情复发或加重。根据“秋冬养阴”的原则,通常会选择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药物,但疗效往往不佳,甚至有些患者反而加重胸闷、痰多、气喘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患者多为阴阳两虚,且偏向于阳虚,尤其以脾肾阳虚为主。因此,应当改变治疗思路,遵循“对于痰饮的疾病,应以温药调和”的原则,使用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然而,到了春夏时节,如果继续使用温药治疗,虽然看似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但患者通常会出现咽干口燥、咳嗽加重、心烦气短等症状。即使症状没有明显表现,也建议使用“麦味地黄汤”或“八味肾气丸”等药物来治疗根本问题。如此一来,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通常可使患者在冬季不复发或病情较轻。
对于阳虚的人来说,补充阳气相对简单,但养阴却比较困难。如果单纯只温补阳气,容易导致阳气过盛而伤害阴液,从而出现上火等不适症状。因此,首先要把阴液“养”好,才能避免阳气亢盛。其实,气虚的人同样需要先重点养阴,因为气属于阳,而血则属于阴,气虚的症状通常较轻。阳虚的表现主要包括乏力、脸色苍白、手脚冰冷、舌质淡、舌苔白、喜好热食、消化不良以及大便稀软;如果感觉不到寒冷,仅有疲倦乏力和四肢无力,那就是气虚的表现。
对于阳虚及气虚的人,建议采取三分养阳、七分补阴的原则。如果出现阳虚的症状,如怕冷、腰部酸痛和头昏耳鸣等,可以考虑服用金匮肾气丸,它能够帮助滋阴补阳,并且不会引起上火。此外,平时也可以多使用百合、沙参等滋阴润肺的中药材,泡水、熬粥或煲汤食用,这样在温阳的同时,也能避免上火现象。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祝您生活快乐,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