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候寒冷,人体在受到寒冷刺激后,可能会严重影响热平衡、内分泌及循环系统,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因此,在寒冷的环境中进行养生保健非常重要。不过,有些养生方法其实是错误的,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
冬季取暖时注意事项:避免六种常见错误,以免严重影响健康:
1、蒙头睡觉
当室温低于16℃时,晚上睡觉容易感到凉意,因此有些人会把头蒙在被窝里来增加温暖感。在南方没有取暖设施或在取暖条件较差的郊区和农村,蒙头睡觉成为了一种保暖方式,但这并不科学。我们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被窝内空气流通不畅,氧气会逐渐减少,而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则会增加。因此,很多蒙头睡觉的人醒来后感到头昏脑胀和疲惫无力。这是由于不洁空气引起的呼吸不畅和缺氧所致。
2、戴口罩防寒
在秋冬季节,街上很多人都戴上了口罩,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认为这很时尚和优雅。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口罩会导致局部空气温度升高,但同时也可能造成呼吸不畅,呼出的二氧化碳部分会被再吸入。鼻黏膜有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网,血液循环非常活跃。当冷空气通过鼻腔进入肺部时,通常已经接近体温。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应该通过锻炼,而不是依赖口罩来防寒,这反而会让身体变得娇嫩,更容易感冒。但是,如果真的因为冷风引发了鼻炎,在使用一些滴鼻药物后,戴上口罩适度保温,确实有助于缓解鼻炎的水肿。
3、饮酒御寒
生活在东北林区的伐木工人认为,喝酒可以帮助御寒,认为酒精能够增加体内的热量。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饮酒后,血液循环加快,虽然身体会感到发热,但这是因为酒精让体内原本的热量散发出去。喝酒时,人常常会出很多汗,而酒劲一过,体内的热量大多已经流失,反而会感觉全身冰冷,更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这种误解在河北、山东、山西及江南的一些农村也存在。
4、用手抓挠皮肤瘙痒
冬季室内外干燥,常常会感到全身皮肤瘙痒。许多人会下意识地用手抓挠,但这样做是不对的。
皮肤干痒时千万不要用手去抓,不然可能会划破皮肤,引发二次感染。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包括多喝水,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尽量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喝烈酒。此外,要勤洗澡,常换内衣。如果瘙痒情况较严重,可以服用扑尔敏、非那根等药物,或者使用炉甘石洗剂和肤轻松软膏进行外用治疗。
5、热水洗脸
冬季傍晚回家时,用一盆热腾腾的水洗脸和蒸熏,能够带来舒适的感受。这是因为蒸汽能够打开面部的细小毛孔,促进血液循环。虽然有些人习惯早晚都用热水洗脸,但早晨并不适合用热水。因为在冷空气的刺激下,人的汗腺和毛细血管会收缩,遇到热水时则会迅速扩张。然而,洗完脸后马上走出门,立即接触冷空气,毛细血管又会迅速收缩,这种反复的收缩与扩张,容易导致面部出现皱纹。
6、手脚冰冷可以用火烤来加热
北方居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们,在冬季有烤火的习惯,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冬天,手脚长时间暴露在寒冷中,血管会收缩,血流量减少。此时如果立即用火烘烤,可能导致血管麻痹、失去收缩能力,从而引发动脉瘀血、毛细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造成局部瘀血。轻者可能形成冻疮,重者则可能导致组织坏死。
冷冻的手脚需要轻轻地揉搓,使其逐渐恢复到正常温度。北方人一般都知道,冻僵的手不能用热水冲洗,而是应该用雪慢慢地揉搓,这样才能缓解症状,否则可能导致皮肤坏死。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