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西医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通过辩证施治的方法能够取得显著效果,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
慢性疲劳综合症(简称CFS)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被广泛认识的新型疾病,主要影响中年劳动者,尤其是30到40岁之间的女性,发病率较高。其典型症状包括严重的身体疲乏、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肌肉和关节的酸痛、食欲减退、精神恍惚及发热或畏寒等。目前,西医尚未找到针对该病的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具有很大的优势。为提升中医药在治疗CFS方面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供同仁们参考。
追溯源头,探索中医药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治疗线索。
溯源畅流是指利用已有的实例和知识来理解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甚至是创造新的理论。例如,尽管慢性疲劳综合症(CFS)是最近才被识别的疾病,但它并非近年来才出现的人类健康问题,历史上可能有类似的疾病。因此,我们应以历史的视角和科学的态度,探讨中医文献中与CFS相关疾病的演变,这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指引研究方向,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明确CFS在中医中的定位,以便统一中医对CFS的理解,使中医药的治疗更加有针对性。
根据CFS的临床表现,结合历代中医学派的相关理论,CFS与百合病、脏躁症、各种抑郁症和虚损等疾病存在相似之处。中医对这些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可以为CFS的治疗提供借鉴。但似乎有些过于宽泛。从本质上看,CFS作为一种综合性症候群,似乎并不局限于百合病等单一疾病。因此,经过仔细比较,笔者认为将此病归类为李东垣所提到的脾胃内伤疾病较为恰当。这是因为:在发病机制上,慢性疲劳综合症(CFS)常常源于长期的工作压力、饮食不规律、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精神刺激以及感染某些病毒等因素,这与脾胃受损的致病原因高度一致;在病理方面,CFS与脾胃受损均表现为机体营养不足、内脏虚弱、各系统功能失调;在诊断方面,CFS与脾胃受损的临床症状都表现为多系统的慢性病变,二者有很高的相似性;在治疗方面,李东垣常用人参、黄芪、当归、五味子、升麻和柴胡等药物来治疗脾胃受损。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这些药物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心血管功能,使心肌收缩有力且舒张完全,同时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其效果几乎涵盖了现代医学对CFS的所有治疗方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