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温低,是胃病的高发时期,因此我们应特别关注养胃护胃。那么,冬天该如何养胃呢?可以考虑中药。提到哪些中药有助于养胃,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不能随意服用,一定要选择正确的药材。

1、白术
白术性温,味道苦甘,主要作用于脾脏和胃。它具有补充脾胃、增强食欲、燥湿和和中的效果,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腹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畅、头晕和自汗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市场上,有些菊三七的根可能会冒充白术,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鉴别。
2、山药
山药有助于健脾养胃和促进消化,能够有效缓解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身体乏力以及腹泻等症状。在挑选山药时,应选择外形完整、直且粗细均匀、表面没有异斑及腐烂的山药。
3、黄精
黄精具有健脾和益气的效果,非常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如果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佳,可以将黄精与党参、白术等结合制作药膳;而对于伴有口干、食欲不振以及舌头红而无苔等胃阴虚症状的人,建议将黄精与石斛、麦冬、山药等一起调配成药膳食用。

4、莲子
莲子的药性温和,味道略带甘甜。在中医理论中,莲子能够补益脾胃之气,并且有止泻的作用。此外,莲子还有养心安神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食用莲子之前应去掉莲心。
5、大枣
许多中医药书籍中提到,红枣具有保健的功效:可以补充虚弱、益气养血、安神定心,还能健脾和胃。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心悸乏力、气血不足、倦怠无力以及失眠等症状的患者,红枣是很好的营养保健食品。将红枣炒黑后泡茶饮用,可以有效缓解胃寒和胃痛。
6、甘草
在中医理论中,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解毒缓急、调和诸药的功效。其临床使用可分为“生用”和“蜜炙”两种。生用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痛疽、溃疡等,同时也可用于解毒和处理食物中毒等情况;而蜜炙则适用于脾胃功能减弱、大便稀薄、乏力和发热,以及咳嗽和心悸等症状。

7、沙参
沙参味道甘甜,略带苦味,性微寒。它主要作用于肺经和胃经,具有养阴润肺和益胃生津的功效。适合用于阴虚造成的肺燥或因热伤肺阴引起的干咳、痰少、喉咙干燥等症状,以及温热病导致的胃阴受损或久病阴虚、津液不足所引发的口干、喉咙干燥、舌红少苔、大便干燥等情况。
8、黄芪
黄芪,又称绵芪,是一种来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部。它具有健脾补气、升阳提振、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排毒托脓、促进伤口愈合等功效。适合用于肝损伤、肝炎及胃溃疡、胃炎等相关患者。
9、茯苓
茯苓味道甘甜、清淡,性平和,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够消除湿气并利水,还有延缓衰老的作用。除了常见的茯苓饼外,还可以将茯苓研磨成粉,加入粥中食用,或者与蜂蜜混合后涂抹在糕点上蒸熟后食用。
10、芡实
芡实,俗称鸡头米,性平,味甜涩,是补养脾胃的最佳食材之一,同时具有固津的效果。它的作用与莲子相似,但收敛效果更强。如果出现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芡实也能有效止泻。由于芡实较为坚硬,建议煮的时间较长,或将其研磨成粉,放入粥中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