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又称为食治,是一种利用食物来影响人体各个功能,以达到健康或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来说,食物是供给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可食部分。也就是说,食物的主要功能是营养作用。然而,中医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可以提供营养,还可以治疗疾病。例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个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与心理性格有关。个体的体质不同,体现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有所差异,以及对致病因素易感和发展疾病的倾向性不同。因此,食物对“病人服之,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解决饥饿问题”。
人类祖先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既能解决饥饿问题又能保健治疗疾病的动植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并开始利用火。《礼含文嘉》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这表明火的发现对人类的饮食营养和保健有了重大的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陶器的问世和使用,食物的制作方式不再局限于"火上烤肉"和"石头上煮谷物",烹饪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美味可口。同时,这一时期还开始出现了酒,据《吕氏春秋》记载,“仪狄制作酒”的技术早已出现,但最初的酒只是由粮食和果实自然发酵而成,后来又出现了由多种成分酿制的食用酒和药用酒。
在商代,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饪设备,并发明了羹和汤等食品,提出了煮食和喝清汤的饮食方法。到了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出现了专门负责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之后,醋、酱、糖、豆腐等调料和食物也陆续问世。《内经》是中国战国时期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大毒治病,去其六分之四;常毒治病,去其七分之四;小毒治病,去其八分之四;无毒治病,去其九分之四。将谷类、肉类、水果和蔬菜作为主食,充分补养身体,不要过量摄取,以保护身体的正常机能。”该书高度赞扬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要进展。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生,他在治疗外感疾病时,会建议患者在服用桂枝汤后,要喝一升稀粥来增强药效。在服药期间,还要注意不要吃生冷、粘腻和辛辣的食物,这显示了他对饮食保健和辅助治疗的重视。
在隋唐时期,有许多关于食疗的专著问世。例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疗,他主张医生应该了解疾病的根源,知道病情所在,并通过食疗来治疗。只有在食疗无效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药物治疗。这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随后,《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详细地记载了一系列食物药材和药膳配方。在宋代的《圣济总录》一书中,有专门设立了一门叫做食治的章节,用来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陈直在宋代著有一本书叫做《养老奉亲书》,主要讨论了老年人的健康保健问题,特别强调了饮食营养保健的重要性。《饮膳正要》是元代太医忽思慧编撰的著作,坚持了食物、养生和医药的结合,对于健康人的饮食方面进行了大量论述,是我国的首部专注于营养学的专著。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300多种谷物、蔬菜和水果类的药物,还有400多种动物类的药物。这些药物都可以用于食疗。还有,卢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以及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种》,为食疗养生学提供了全面的发展机会。
九种体质:
1、A型平和质
总体特征:以阴阳气血调和为主要特征,表现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畅,唇色红润,不容易疲劳,精力充沛,能够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好,排便正常,舌色淡红,舌苔薄白,脉搏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时少生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2、气虚质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体质类型,属于B型体质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是主要问题,会表现出疲乏、呼吸短促、出汗等气虚症状。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结实。 常见表现:平常说话声音低弱,呼吸短促懒言,容易疲劳,精神不振,容易出汗,舌头颜色淡红,舌边出现齿痕,脉搏弱。心理特征: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冒险。 发病倾向:容易患感冒、脏器下垂等疾病;康复速度较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热、湿气等外邪。
3、C型是指阳虚质
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脚不温等虚寒症状,阳气不足。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健实。 常见表现:平时容易感到冷,手脚不温,喜欢喝热饮食,精神不振,舌苔淡胖嫩,脉搏缓慢。 心理特征:性格多为沉静、内向。 易患痰饮、肿胀、腹泻等疾病;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夏天耐受不错,冬天不耐寒;容易受风、寒、湿邪的影响。
4、阴虚质(D型)
总体特点:体内阴液偏少,主要表现为口干咽干、手脚心热等虚热症状。形体特征:身体较瘦。常见症状:手脚心热,口干咽干,鼻子微干,喜欢喝冷饮,大便干燥,舌头红而少津液,脉搏细而数。心理特点: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跃。易患疲劳、精力不济、失眠等疾病,容易受外邪的热气影响。对环境适应能力:比较耐寒不耐热,不能耐受炎热、燥热的环境。
5、湿痰质(E型)
总体特征:表现主要为痰湿凝聚,体形肥胖,腹部饱满,口中沾有黏腻的苔腻等痰湿症状。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多油脂,容易出汗且黏腻,感到胸闷,咳嗽有痰,口中有黏腻或甜味,喜食油腻甜食,舌苔黏腻,脉搏滑腻。 心理特征:性格较温和稳重,往往具备较好的忍耐力。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疾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和潮湿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6、湿热质也被称为F型体质
总体特征:主要反映湿热内蕴,表现为面部油光、口中苦味、舌苔黄腻等湿热症状。 形体特征:身材中等或稍瘦。 常见表现:面部出油,容易长痘,口中苦味和干燥,身体沉重乏力,大便粘滞不通或干结,小便量少颜色发黄,男性容易阴囊潮湿,女性容易白带增多,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搏滑数。心理特征:容易烦躁不安。 发病倾向:容易患痤疮、黄疸、尿涩等疾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天气,湿度高或气温偏高的环境较不适应。
7、G型血瘀质
总特征:血液循环不畅,主要表现为肤色暗淡、舌苔呈紫暗等血瘀症状。 形体特征:既有瘦的,也有胖的。 常见表现:肤色暗淡,出现色斑,容易出现瘀斑,嘴唇暗淡,舌头呈暗紫色或有淤血点,舌底络脉呈紫暗或变粗,脉搏涩。心理特征:容易焦躁,记忆力减退。 发病倾向:容易患结块、疼痛等血液问题。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寒气。
8、H型气郁质
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症状,气机郁滞。 形体特征:多见瘦弱的形体。 常见表现:表现为神情抑郁,情感脆弱,感到烦闷不乐,舌苔淡红且薄白,脉搏弦细。 心理特征:性格倾向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以及郁证等疾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9、I型特禀质
总体特征:过敏体质是一种先天的异常情况,主要表现为生理缺陷和过敏反应。 形体特征:一般过敏体质者外表无特殊变化;而先天禀赋异常的人可能有畸形或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常出现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症状;患有遗传性疾病的人可能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和家族性特征;患有胎传性疾病的人可能会受到母亲对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和相关疾病的影响。心理特征:因禀质不同,心理特征也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容易患上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和药物过敏等疾病;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和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和胎惊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比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的季节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引发慢性疾病。
1、粥类
粥是将米加水煮熟而成的食物,如果在煮的过程中加入药物,就称之为药粥。也可以将适量的药汁和粥混合在一起。
病人可食用粥类作为食疗和药疗的双重治疗方式。举例来说,干姜是中医常用于温中散寒的药物,但它没有滋补作用,只适用于内寒症状;粳米或糯米可以健脾益气,却没有散寒的功效。然而,如果将干姜和米一起煮成粥来食用,就具备了温补脾胃,治疗脾胃虚寒的食疗良方。另外,将糯米煮成粥,煮熟后加入适量的葱和姜,再加入一小杯醋,不仅可治疗感冒,还能预防感冒。由于谷米煮粥非常方便易行,尤其是加入药材,特别是具有滋补功效的药材,可以正常作为早餐或点心来食用,既可填饱肚子,又能治疗疾病。粥类食品在古今中医食疗中使用最为广泛。
2、羹类
羹也叫汤,它是以肉、蛋、奶、海鲜等为主要食材制成的比较浓稠的汤。可以作为正餐也可以作为配餐食用。比如百合银耳羹,用50克百合、25克银耳、50克冰糖,先将百合、莲子、银耳加水煮熟,用小火炖煮到汤汁稍微粘稠,然后加入冰糖,冷却后即可食用。它具有安抚神经、健脑的功效,每天晚上睡前服用,可以治疗失眠、多梦、焦虑、健忘等症状。
3、茶类
药茶又被称为"代茶饮",是指将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物粉碎后混合而成的粗末制品(有些药物可以不经粉碎)。一般来说,药茶不使用峻猛或过苦的药材。将药茶用开水沏或加水煮后,可以像饮茶一样频繁地饮用。例如,治疗风寒感冒的姜糖茶,由生姜和红糖组成。还有菊花茶,使用中药菊花用水沏泡后经常饮用,可以治疗头晕、眼花,具有清热、明目的功效。
4、酒类
药酒是一种将中药与酒相结合的液体剂型,又被称为"药酒"。它可以通过浸泡法或酿造法来制备。中医认为,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气,发挥药效。常见的药酒有枸杞酒、人参酒、鹿茸酒和健美酒等。然而,这种药酒有一个缺点,即不能饮酒或肝肾功能不好的人不适宜服用。
食疗方法:
如今,人们对健康和天然的治疗方法越来越推崇,如通过饮食来治疗疾病。下面列举了全球最受欢迎的十种食疗方法。只有长期坚持食疗才能发挥作用。
1、通过用浓度较低的红茶液在病毒感染区浸泡5秒,日本科学家发现该病毒的感染能力会消失。因此,他们建议在流感高发季节,人们可以多喝红茶或坚持用红茶水漱口来预防流感。
2、日本科学家发现,使用红茶水来预防流感非常有效。他们研究发现,将比一般红茶水浓度更淡的红茶液浸泡在病毒食疗组合感染区5秒钟后,病毒的感染力就会丧失。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流感高发季节,人们可以常饮红茶或用红茶水漱口来预防流感的发生。
3、报道称,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均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维生素B6水平低于正常值时,每天补充100毫克维生素B6,在6周后可以减轻或消失四肢麻木和疼痛等症状。除此之外,经常食用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糙米、面粉、蛋、白菜、干酵母等,也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