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传统的中药制剂,具有快速见效和制作简单等优点。药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的效果。除了要注意煎制时间、熟度、所需水量、独特的煎法、温服、冷服和忌口等问题外,还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下面来看看煮中药材汤剂需要注意什么?
煮中药材汤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出水的数量较少
水在熬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热传导的介质,也是食材的溶剂。在熬汤时,人们常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放水不足,导致在煮过程中需要加水,这会影响汤的口味。通常情况下,熬汤时的加水量应该是食材净重的3倍以上。如果确实需要在煮过程中加水,最好使用开水,不要加冷水,这样对汤的口味影响最小。
其次,炖煮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有些人担心汤煮得时间太短,味道不够。实际上,如果是用骨头熬制的汤,最好的煮制时间是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这样既能保证口味,也能保留营养成分。时间过长会增加汤中嘌呤的含量,增加痛风的风险,并且食材中的营养成分也会逐渐流失。如果是炖骨头汤或猪脚汤,可以适当增加时间,但不需要超过3个小时。
第三,悄自添加"调味料"
许多人喜欢以喝粥来进行食补,所以在熬汤的时候会加入一些中草药材。然而,不同的中草药材具有不同的特性,所以在熬汤之前,必须了解中草药材的寒热性质,包括温热、温凉等。例如,高丽参具有繁花落尽的性质,而山参、川芎、党参则属于温性,而枸杞子则是温性的。此外,选择中草药材还要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来。例如,如果体内寒气过盛,应选择川芎、党参等温性的中草药材,但体质较热的人可能会因为食用而上火。因此,在熬汤时,最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是否加入中草药材。
第四,要早一点放盐
调味品在熬汤时的位置至关重要,盐就是其中之一。一些人认为早些时候加入盐可以完全使盐与食物和汤融合在一起,提升汤的口感,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过早加入盐会使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容易溶解,还会使汤的颜色偏暗,味道不浓。晚些时候加盐并不会影响汤的味道,反而可以保持肉质细嫩。因此,最好在快要煮沸时再加盐。
最后,汤开始沸腾
在熬汤的过程中,开始时应该使用大火将汤烧开,然后再转为小火慢慢熬煮。因为大火会导致肉中的水分流失过多,使得口味变差。最好的熬汤方法是控制好汤的熟度,稍微让汤略微开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