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相信,正常的睡眠依赖于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心血得以安宁,卫气能在阴阳间自由流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道:“阴在内,阳为守护;阳在外,阴为主管。”卫气通过阳跷脉、阴跷脉在白天流通于阳气,而在夜间流通于阴气。如果过度劳累或休息不足,长期患病导致体虚,饮食不规律,五种情绪过度激动,都有可能造成心神不安,心血不静,阴阳失调,营卫功能不协调,阳气不能进入阴部,从而引发失眠。中医在诊断失眠时也是通过辨证来判断。
辨别脏腑:失眠的主要病位在于心脏。由于心神失养或焦虑不安,导致神不守舍而无法入睡,和肝脏、脾脏、胆囊、胃、肾脏的阴阳气血失衡有关。例如,易怒躁动而导致失眠,往往是由肝火内扰造成;胃部闷胀有黏腻舌苔而导致失眠,往往是因为胃肠积滞,痰浊内积;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导致失眠,往往是因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光彩,四肢乏力精神疲惫而导致失眠,往往是因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等等。
判断虚实:失眠的虚证通常是阴血不足,心脏失去养分的表现,临床特点是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跳加快,记忆力减退,多是因为脾脏功能不好,肝脏无法储存血液,肾脏无法储存精气导致的。失眠的实证是火气过旺干扰心脏,临床表现为心烦易怒,口中苦味,咽干,便秘尿液偏红,多是因为心火过旺或肝郁转化成火引起的。
失眠的实证型适应泻治其有余,比如疏肝解闷、降火祛痰、消化和中。失眠的虚证型适用于补充其不足,比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有助于安抚心神,比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同时还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消除紧张和焦虑,保持精神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