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间质纤维化简称肺纤维化,除了“非典”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疾病也能引起此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根据病因,这种疾病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二者都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
西医治疗肺纤维化一般首先采用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动,减少其聚集,从而降低胶原的合成。然而,皮质激素的使用也会抑制胶原酶的产生。此外,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潜在感染的扩散或引发新的感染,而严重的继发感染是肺纤维化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肺纤维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但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近年来中医药在肺纤维化防治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业内的重视。
在传统中医文献中,并没有与肺纤维化完全对应的病名。然而,大多数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类为“肺痿”、“肺胀”、“肺痹”、“喘证”、“痰饮”、“短气”等疾病。在临床用药方面,业内同仁在辨证施治、针对特定疾病的方剂以及单味药提取物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有学者将其辨证分为六型来进行治疗:
风热侵袭肺部型。以疏风清热、润肺止咳为治疗原则,选用桑菊饮与竹叶石膏汤相结合,药材包括桑叶、菊花、连翘、黄芩、桔梗、杏仁、生石膏、竹叶、太子参、麦冬、川贝母以及甘草等。
痰热阻肺型。本方以清热解毒、宣肺平喘为治疗原则,选用麻杏石甘汤与五味消毒饮相结合,适当加减。用药包括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瓜蒌、赤芍、前胡和炙枇杷叶等。
心肺气虚伴血瘀型。治疗时可以补益心肺,所选用的药材包括人参、百合、白术、茯苓、当归、赤芍、丹参、川芎、麦冬、五味子、川贝母、橘红和炙甘草等。
第四种类型为气阴两虚,伴随血脉阻滞。治疗的方法是益气养阴、化痰止咳,方剂选用生脉散与天王补心丹结合,药材包括人参、麦冬、天冬、五味子、当归、远志、桔梗、玄参、生地、丹参、红花、三棱、莪术、炒枣仁、川贝母、炙甘草等。
⑤ 心脾肾阳虚伴水肿与血瘀型。治疗采用温阳利水和活血化瘀的方针,选择使用真武汤结合苓桂术甘汤,药材包括炙附片、桂枝、白术、白芍、大腹皮、车前子、川芎、红花、泽泻和炙甘草等。
阴阳皆虚型。治疗方法是通过回阳救阴、益气复脉,选用参附汤与生脉散的组合,进行加味调配。所用药材包括人参、白术、炙附片、干姜、麦冬、五味子、丹参、黄芪、茯苓和炙甘草等。
有学者强调对本病采用复方治疗,通常根据辨证与辨病的原则来选择药物。在辨证方面,针对本病的气阴两虚,以及痰、瘀、热等邪气的病机,主要使用益气养阴的药物,同时辅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和化痰定喘等疗法。益气药常用的有党参、黄芪、黄精、茯苓和甘草等;养阴药一般选择沙参、麦冬、五味子和熟地等;活血化瘀药常用当归、川芎、丹参、三棱、地鳖虫、全蝎和蜈蚣等;清热解毒药通常选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桑白皮和鱼腥草等;化痰药多采用半夏、冬花、瓜蒌、浙贝和竹沥等。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使用了益肺化纤方(包含炙黄芪、太子参、麦冬、三七粉、当归、牛膝、鱼腥草、虎杖、炙甘草)对2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进行了加减治疗。我们自行设定了疗效评估标准,并在治疗三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显效病例4例(占19.23%),有效病例15例(占57.69%),无效病例6例(占23.08%),总体有效率为76.92%。并发现本方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效果。此外,还有一种以熟地、山萸肉、北沙参、麦冬、白果、苏子和三棱为基础的方剂,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加减。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持续2到3个月,治疗了13例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患者。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患者不仅自觉症状改善且持续时间长,复发率也显著降低,同时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等诸多优点。此外,我们在临床上长期应用自创的“化纤方”来治疗两类肺纤维化患者,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方法学探讨中,我们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运用,结合针灸与药物的疗效,根据病因的特异性与辨证施治的原则来选择方剂与药物。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辨病论治的针对性,还具备辨证论治的整体性和灵活性,符合肺纤维化患者症状复杂、病机多样的特点。通过针灸与药物的多环节综合作用,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效果,实现中医药与针灸疗法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升难治性肺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最终,我们将优选出针药结合治疗肺纤维化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法学探索将是提升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