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认为最好的预防方式就是不让自己生病。然而,关于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疾病本身,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是无法治愈的,而中医在其治疗过程中能够显著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在慢阻肺治疗中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中药对慢阻肺的治疗方式。
1、保持身体的正气,以防止外来侵袭
长期咳嗽和喘息,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痰液积聚,影响肺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肺虚,这为慢阻肺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肺虚使得身体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扰,从而引发咳嗽和喘息的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早期主要表现为肺气虚,随后可能波及脾和肾。临床上常见的证型包括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要保持正气在内,抵抗外邪,扶助正气,增强防御能力,预防病情加重,这是减缓病情发展的关键。
肺脾气虚的主要症状包括轻微喘息、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及大便不成形,或者脂肪食物易于腹泻,自汗、怕风,容易感冒。舌头颜色淡或有肿大,舌苔薄白或薄腻,脉搏细弱。治疗上应采用健脾益肺的方法,意在培养土以生金,通常可以使用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的加减方。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有玉屏风颗粒、二陈丸和参苓白术丸等,可依据辨证进行用药。
肺肾两虚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气促,尤其在活动时更明显,伴有腰酸腿软、夜间尿频、出汗自感寒风及易感冒等。舌头呈淡色,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治疗应以补肺益肾为主。如果肾气不足但没有明显的寒热偏向,可采用平补肺肾的方法,推荐用补肺汤合参蛤散或人参胡桃汤进行调整;若肾阴偏虚,导致阳气无法收敛,可选用七味都气丸与生脉饮结合,以滋阴和纳气,避免辛燥的食物;如果阳气虚损,导致肾气无以收纳,则可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或苏子降气汤进行调理。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蛤蚧定喘丸、固本咳喘片和冬虫夏草胶囊等,需根据具体症状辨证使用。
2、健脾和胃,化痰清浊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缓解期的患者常常会出现晨起痰多、食欲差、腹胀,以及大便不畅、稀薄等症状,舌苔偏腻,脉象滑等。这些症状反映了病理原因主要与肺脏和脾脏有关,因脾脏失去正常的运作,导致胃的消化功能下降。后期则可能出现肺脾肾三脏虚弱,津液无法正常流动。痰浊不仅是病理产物,还会加重病情。痰浊增加,会阻碍肺气的正常功能,导致肺气受损,从而使病情逐渐恶化。在临床上,常选用加味保和丸、香砂养胃丸、二陈丸等中成药,或使用中草药进行辩证治疗。
3、益气活血,通畅肺络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随着病程的加长和病情的发展,常出现反复的咳嗽和喘息,导致肺气滞留和虚损。气滞或气虚都可能使得血液循环不畅,从而造成肺络的瘀阻。在慢阻肺的缓解期,气虚和血瘀的情况较为普遍,而气滞和气逆则表现得不明显。气虚血瘀和痰阻同时存在,构成了慢阻肺缓解期的主要病机特征。常见症状包括间歇性的咳喘、胸闷气短,舌头颜色暗淡或有瘀点和瘀斑,严重时唇部和指甲可能出现青紫现象,脉象则细涩或结代。在治疗慢阻肺缓解期时,益气活血化痰是重要的方法。尽管相关成药较少,但鉴于临床上存在寒、热、虚、实等个体差异,需仔细辨别并选择适合的药物。
4、急性期的清热化痰治疗
慢阻肺可能会突发急性症状,因此在治疗时通常以清热化痰为主。在急性发作期,主要使用一些清热化痰的中药。已有许多成熟的经典方剂,如桑白皮汤、定喘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