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在感到身体不适时,会选择中药进行调理。通常情况下,中药需要把药材带回家进行煎煮。在煎煮过程中有许多注意事项,正确的煎制方法决定了药物煎煮后能否发挥最佳效果。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煎制中药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中药煎煮时器具的选择
煎中药时,最好选用砂锅,因为砂锅的特性较稳定,不会和药材中的成分发生反应,进而保证药效。此外,玻璃锅和不锈钢锅也适合用来煎药,而铜锅和铁锅由于成分不稳定,容易与药物产生化学反应,可能会影响药效,因此不建议使用。
2、煎药的准备工作
在煎制中药之前,无需清洗药材,但应先将其浸泡于冷水中约20到30分钟,以便让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这样可以在煎药时充分发挥其功效。通常,浸泡药材所需的水量应超过药材表面3至5厘米。如果药材质地较硬,可以适当延长浸泡时间;而对于一些质地疏松或是花、叶类的药材,则可以适当缩短浸泡时间。
3、煎药的时间
煎药时,首先需要用大火将药材煮沸,随后转至小火慢慢煮。一般情况下,药液沸腾后煎煮20分钟即可完成。在煎药过程中,通常会煎制两次,首次煎的时间相对较长,第二次则可以短一些。不同药材的煎煮时间略有不同。对于治疗外感风寒和急性热病的清热发散药物,首次煎煮时间为15到20分钟,第二次为10到15分钟。而针对气虚、肾虚等补益类药物,首次煎煮时间可延长至30到40分钟,第二次则为20到30分钟。
4、煎药量
中药汤剂是经过两次煎煮后得到的药液混合物,通常分为2到3次服用。一剂中药经过两次煎煮后,汤剂的总量一般在200到300毫升之间,每次服用100到150毫升。对于儿童,可以适当减少煎药的量,煎出的汤剂建议为100到200毫升,每次服用50到1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