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血管瘤的病因主要是气滞和血瘀造成的,此外,饮食不当、脾虚导致运化失调、湿气堆积形成痰也会导致病症的发生。痰阻脉络与血气结合,形成了病症的症状。对该病的治疗一般侧重于疏通气机、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和软坚散结,但在具体治疗血管瘤时,应根据气滞和血瘀的轻重程度进行辨别和调整。
我国的中医学早已有对血管瘤的研究和记载,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血管瘤将有助于其治疗。以肝血管瘤(中医称之为肝症瘕)为例,这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小型的肝血管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大型的则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嗳气及胁部胀痛等不适。根据中医理论,这种病症被归类为症瘕。古代医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症瘕的记载,普遍认为其产生与七情内伤有关,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最终形成症瘕。
中医学认为,血管瘤的产生主要与气滞血瘀有关,此外,饮食不规律、脾虚导致的运化失常,以及水湿未能化解,最终聚集形成痰,也会引发此病。痰滞在血脉中与血气相结合,形成了相应的症状。治疗此病时,多以行气疏肝、活血化瘀及软坚散结为主,但在实际治疗血管瘤时,需要区分气滞和血瘀的侧重点。
如果以血瘀为主要问题,可以使用以下药物:羚羊骨、水牛角、牛黄和赤芍来清热凉血止痛;柴胡、黄皮核和素磬针等药物用于理气疏郁;丹参和红花有助于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和川足则可以软坚散结,疏通经络。若以气滞为主,则可以选择以下药物:柴胡、郁金、黄皮核和素磬针等用于行气解郁;配合丹参、红花、三棱、莪术和大黄来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和川足则用于软坚散结,以疏通经络和止痛。此外,配合口服“熊胆丸”和“丹火透热疗法”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症瘕的症状与一般气滞血瘀的病症有所不同。
这些症状通常是长期积累造成的,仅使用行气和活血的方法难以有效缓解。因此,在选择药材时,除了使用行气和活血的药物外,还应搭配炒山甲、皂角刺和川足,这样可以软化坚硬的结块,疏通经络,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