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困倦以及乏力是贫血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皮肤和黏膜会显得苍白,活动后可能会出现心悸、气短、头痛、头晕、耳鸣、目眩、注意力不集中及嗜睡等情况。对于女性患者而言,还常常会出现心情烦躁、头发干枯、皮肤干燥、色斑及皱纹增多等问题。
贫血的四个级别:
轻度:血红蛋白下限约为91g/l,表现出轻微症状。
中度:血红蛋白水平在90到61克每升之间,进行体力劳动后会出现心慌和气短的情况。
重度:血红蛋白水平为60~31克/升,静息状态下感到心慌和气促。
极重度:血红蛋白低于30g/l,通常伴随有贫血性心脏病。
贫血的原因有五种:
1、缺乏铁元素,饮食不均衡
针对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张帝开指出,贫血与饮食关系密切。由于气候变化,比如当前的梅雨天气,以及个体的生理状况,有些人的食欲可能下降,或者偏好某些自身喜欢的食物。尽管目前我国的饮食结构逐渐西化,但依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其中的一些成分,如多酚,可能会严重抑制铁的吸收和利用。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难免会因为摄入动物性食物过少而导致缺铁。
2、经期慢性出血
他强调,最新的研究表明,月经过多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因素,这常常使女性的血液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4至35天,持续时间为2至7天,平均经血量在20至60毫升之间。在医学上,如果每次经血量超过80毫升,且流血持续超过7天,就被视为月经过多。此外,消化道出血和痔疮等问题也可能导致体内铁质的持续流失,从而引发贫血。
3、怀孕期间铁的摄入不足
孕期女性对铁的需求比怀孕前增加近四倍。由于恶心、呕吐或偏食、厌食等原因,孕妇常常会摄入低铁或无铁的食物。此外,在妊娠期间,胃肠蠕动减缓和胃酸缺乏也会导致铁的吸收受到影响。长期铁摄入不足会导致孕妇体内的游离铁和储存铁水平下降。女性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足的血液来维持自身健康,胎儿也依赖母体的血液供养;否则,不仅会影响孕妇的健康,也会对宝宝产生负面影响。
4、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和免疫机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这种状况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再障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尽量避免前往公共场所。同时,居住环境应保持通风。要避免使用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及解热镇痛药等可能抑制骨髓的药物。
5、出血性贫血
贫血可分为急性出血性贫血和慢性出血性贫血两种类型。急性出血性贫血通常是由外伤或手术导致内脏器官(如肝脏、脾脏、腔动脉及腔静脉等)及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出血,迅速减少循环血量。慢性出血性贫血则主要由慢性胃肠炎、肺部、肾脏、膀胱和子宫等处的出血性疾病引起,导致长期反复出血。此外,钩虫感染也可能造成慢性出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