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足跟痛,大家都知道它很可能是由痛风引起的,但可能没有想到它与肾虚也存在关联。今天,我们将听取中医专家的建议,以解答这类问题。
足跟疼痛是否与“肾虚”有关呢?
最近,我因为双脚的跟痛去了一家中医医院。一位老中医经过看诊后告诉我,我的问题是因为肾功能虚弱,需要补肾益气,同时加强脚筋和骨骼的健康。我不太明白,双脚的跟痛和肾虚有什么关系?还有没有一些简便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老中医认为,他们的说法是正确的。对于足跟痛,中医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侵袭型、肾虚型等,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特点。肾虚型多见于40~60岁的人,主要症状是单足或双足足跟痛。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症状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同时伴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疲乏、心悸、健忘等症状,常伴有失眠、遗精等。舌苔淡白,脉搏沉细弱。由于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方,斜向足心(涌泉),从舟骨的粗隆下方出来,沿着内踝后方进入足跟,所以,年老体虚、身体素质较弱,以及长期过度劳累、患有严重疾病后肾脏的精气亏损,无法滋养足跟,就会出现足跟痛的情况。
在此提醒的是,肾虚有不同类型,包括阳虚、阴虚、阴阳两虚和气虚。针对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比如,对于肾阴虚的患者,宜滋补肾阴,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对于肾阳虚的患者,宜温养肾阳,可以使用右归丸或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对于肾阴阳两虚的患者,宜补养阴阳,可以使用五子衍宗丸;对于肾气虚的患者,宜补益肾气,可以使用金匮肾气丸。如果患有肾阴虚的患者错误地使用治疗肾阳虚的右归丸或八味地黄丸,那么会导致虚火更加猛烈,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加重病情。在进行推拿治疗时,最好以足少阴和足太阳经脉为主要方向,这样可以有效地治疗问题。治疗的目标是补充肾气,增强体内的能量,并且促进筋骨的健康。主要采用揉法、按法、擦法和弹拨法等手法,在取大钟、太溪、照海、命门、腰阳关、肾俞和局部阿是穴等穴位时使用。足跟痛的发生是由于肾虚引起的,因此采取补肾健骨的措施,可以选择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相互关联,因此可以选择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通过按摩来增强益肾的作用。肾脏贮藏着真正的阴阳之气。肾阳虚弱时无法温暖足跟部位的经络,导致疼痛。因此可以通过局部的弹拨法,向命门、肾俞、腰阳关等穴位施以按揉,以促进气血的流动畅通。进行督脉经穴推拿,同时具备补肾壮阳的功效。
还有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叫做“鞋垫开洞法”,就是在鞋子里垫上软垫,在足跟疼痛的部位开一个洞,这样当患者站立和行走时,足跟部分得到解放,减轻了压力,缓解了症状。此外,泡脚用醋水的方法也非常有效,即在适量的水中加入一部分醋(醋和水的比例为1∶10),或直接用1000毫升米醋,加热至能够浸泡脚部的温度,每天泡脚30分钟到一个小时。在浸泡过程中,醋的温度会下降,需要再次加热。连续进行15到20天为一个疗程,如果症状没有完全缓解,可以在20天后再重复1到2个疗程。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步行和站立,应选择合适的鞋子,不要穿高跟鞋或硬底鞋等。同时,要多晒太阳,多食用黑色食物,如黑米、黑豆、黑鱼、黑木耳、黑芝麻等。
上述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如果朋友们针对痛风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不妨考虑这些方法,对大家治疗疾病可能会有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