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MM购买护肤品时,可能会看到宣传声称其中含有活性成分,对皮肤保养非常有益,但自己对此并不甚了解。那么,护肤品中的活性成分究竟是什么呢?这些活性成分又有什么作用呢?
介绍:
很多人认为:如果消费者不想被品牌商当作傻子耍的话,就不能盲目接受他们的话语。是的,商业广告通常是为了欺骗消费者而存在的。实际上,即使是配方研发人员,也有可能被原料供应商欺骗。对于欺骗配方人来说,看起来像真理的实验数据更加方便使用。作为现代人,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被现实所束缚。现实意味着我们必须选择那些在商家眼中具有卖点、特点和品牌亮点的成分。配方人的内心充满了对"理想"的渴望。所谓理想,是指要选择有效而又友善的成分。配方人的无奈往往源自于商人眼中的关注点不是所谓的「理想成分」,也不是对皮肤友善的配方。商人更倾向于看重他们认为能够引起消费者好感和好评的成分。以下讨论一下配方人员不可避免的工作挑战,这不仅是要提醒配方人员,也让消费者有更多机会了解“成分真实的一面”。原料代理商经常向配方人员推荐各种非常有效的活性成分,供其选择。为了顺利地进行选材,各个原料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 "回春机转 "与 "实验结果 "来证明它们的使用效果和毒理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所追求的激活目标往往是在真皮层中的纤维芽细胞、胶原蛋白、弹力蛋白、表皮干细胞和真皮干细胞。这些「真理与佐证」正是以技术为核心的品牌最喜欢的营销资料。从逻辑角度来看,如果活性成分没有任何实力,它在原料领域应该无法长久生存。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化妆品领域,原料的寿命并不完全取决于原料本身的价值,而是主要取决于营销方面的决策权力。原料的寿命取决于市场对其炒作的持续时间。尽管我们对现实的残酷(因商业利益驱使而操控)心知肚明,作为配方人还必须谨慎控制整体配方成本,以避免将资金投入不值得的成分上。因此,我们需要有能力筛选出那些无法发挥效果的活性原料。想了解的是:只有在存在某些情况下,活性成分才可能成为让你花大钱却没有实际效果的虚假原料吗?
作用:
1、巨大体积的活性成分
通过分子量的大小可以推断出物质的身型,同样可以通过原料描述中粒径大小来判断物质的身型。
分子量大约为500Dalton的物质能够轻松穿透皮肤的角质层。
如果数量超过500,也没有关系,可以通过毛孔和汗孔来排出汗水和油垢。只是这两个通道需要始终将代谢物排出体外。无论是合理的停留时间内溶解或扩散的方式利用活性成分,还是其他功效都未能发挥,都可能会被冲刷出毛孔和汗孔。因此,分子量较大的活性成分发挥效果的机会相对较小。
颗粒的尺寸要小于50奈米,才有可能穿过角质层的缝隙进入皮肤。这些缝隙并不是笔直的,宽度也不一致。只有小于5奈米的颗粒才能像顺利通过弯曲的滑水道一样进入。想想看,那些称为20奈米、50奈米、100奈米、200奈米的载体球囊,你相信它们能通过吗?只能希望它们能从毛孔或者汗孔进入皮肤了。
2、无保护的活性成分
活性成分的范围很广泛。例如,保湿成分如玻尿酸、维生素原B5、尿囊素都属于活性成分。但是这类成分基本上在常温下保存,不需要特别的温湿度管理,也不存在活性迅速降解和效果减损的问题。
一些活性成分存在「效果递减」的问题,比如大多数的抗氧化成分、胜肽类和生长因子。如果原料在保存时没有放置在相当低温的环境中,那么从第一时间购买的原料的活性残留就会受到影响。
某些活性成分的活性必须依赖配方设计来保持其活性价值,例如维他命C类、生长因子以及大多数抗氧化成分。尽管这些原料保存良好,但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设计,则将其简单地添加到配方中,活性价值也会迅速下降。
总结:
对于保养品的配方,为了保险起见,应选择不会快速降解的成分进行构建。为了提高功能性,就需要先想好如何解决活性成分快速崩溃的问题。最不明智的配方就是坚持加入一些无效且昂贵的亮点成分,这样会导致成本高而效果低。
最容易让人愚弄的配方,是以微小的无效高价成分为卖点,以不会分解的成分作为基础,使用对皮肤不友好的材料来制造触感。各位制配方的人,你们是在做安全的配方吗?还是高效的配方?或者只是制造迷惑的配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