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节气通常在每年8月23日左右出现,此时太阳的黄经达到15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处暑意为停止炎热,意味着暑期已经结束。处暑过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白天气温较高,而早晚则较为寒冷,昼夜温差明显出现。秋雨的到来进一步增强了气候的清凉感。昼热夜凉的气候,为人体阳气的收敛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中医专家指出,在处暑时节要特别注意养生。
处暑时节适合保持宁静的心态:
处暑养生要保持内心平和,早点睡觉,早起。岛城的中医专家李文臣主任医师表示,处暑是一个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虽然这个时候白天仍然炎热,但早晚已经感觉到一丝凉意,秋季的干燥也逐渐显现,因此在养生方面需要适当进行调整。
处暑时节应特别关注精神养生。李文臣主任指出,随着处暑的到来,秋天的气息愈加明显,自然界开始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这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情绪,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在这个时期,应注重调养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活动来安抚心神,提升精神状态。
在日常调养方面,李文臣主任强调,处暑之后气温逐渐降低,气温的昼夜差异也在加大。此时,应当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处暑这一节气是由热转凉的过渡时期,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的阴阳气也随之变化。因此,生活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季的寒凉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运动与饮食养生正是时候:
处暑过后,天气变得宜人,非常适合进行户外运动。不过,李文臣主任建议,运动量不宜过大,最好选择一些强度较低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免损伤阳气。
李文臣主任提到,《遵生八笺》中提到的养生方法,包括在每日寅时(凌晨3到5点)正坐,左右转头,双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叩齿三十六次,调节呼吸并吞咽口水。这表明古人也很重视处暑后的运动养生。李主任表示,简单易行的运动有很多种,应该因人而异,例如可以选择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或散步等。
处暑节气时,肝和心的气血相对较少,而肺脏则比较活跃,因此在饮食上应增加咸味,减少辛辣食物,以增强气血和滋养脾胃。李文臣主任建议多吃一些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和粉葛等,同时应少吃姜、葱、蒜、韭菜、八角和茴香等辛辣食物。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还可以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和乳制品等润燥的食物,以预防秋季干燥。为了配合肺脏的清润特性,也可以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三种对策缓解秋季疲惫:
俗话说,春天容易困倦,秋天容易疲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缓解秋乏呢?李文臣主任提出建议: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睡眠,改正夏季熬夜的习惯,最好在晚上10点之前入睡,比夏天多睡1小时为佳,同时要注意早起。此外,适当的午睡也有助于缓解秋乏。
调整秋季乏力的一个方法是通过饮食。李文臣主任建议保持饮食清淡,尽量避免或减少辛辣和烧烤食物的摄入。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和梨等;同时,增加碱性食物的摄入,例如苹果、海带和新鲜蔬菜等。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比如鸡蛋、瘦肉、鱼类、乳制品和豆制品等,也是很重要的。
还要加强锻炼。李文臣主任提到,早晚锻炼效果最佳。适当伸懒腰可以缓解秋季的疲倦,尤其是在下午感到特别疲惫时,伸展一下就会让全身感到放松舒适。
李文臣主任表示,室内种植一些植物,比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和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帮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升氧气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