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通常被称为汗斑,是一种由特定真菌引起的慢性浅表皮肤疾病。这种病主要是由于糠秕马拉色菌(也称为圆形或卵圆形糖枇孢子菌)的感染所导致,常见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区域,如胸背、面部以及颈部等。那么,花斑癣是如何感染的呢?它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接着来了解一下。
花斑癣的成因:花斑癣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环境诱因、皮肤特性、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疾病。潮湿炎热的气候和出汗是此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此外,皮肤的出汗量、油脂程度、pH值,以及糖尿病、营养不良、使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都可能对花斑癣的发病产生影响。
花斑癣的临床表现种类繁多,主要的特征是出现散布或相互融合的色素减退或增生的糠秕样脱屑斑。最初,花斑癣的皮疹表现为与毛发一致的米粒大小的圆形斑块,颜色可能是正常皮肤色、浅黄色或棕黄色,有时带有些许灰色,表面覆盖着细小的糠样脱屑,边界相对清晰。随着病情的发展,皮损会逐渐扩大,并可能相互连接形成圆形、环状或不规则形状。在损害消退的过程中,花斑癣可能会留下色素减退的斑块,这种现象被称为寄生性白斑。
花斑癣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花斑癣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用和口服药物。
外用药物的治疗方法:
硫代硫酸钠溶液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真菌,帮助缓解花斑癣的症状。同时,酮康唑洗液、霜剂以及1%益康唑霜等广谱抗真菌药物也常用于外用治疗,每天使用1-2次,疗程需持续2-4周。
口服药物治疗:
对于皮损严重或持续不愈的患者,可以口服广谱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和伊曲康唑,这些药物能有效抵抗真菌并改善病情。如果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不佳,可以考虑使用氟康唑作为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