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等优点,但依然存在消化道穿孔的风险。对于需要进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患者,术前必须进行血常规、血型和凝血功能等一系列检查。
ESD手术简介: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近年来新提出的治疗方法,可以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早期消化道癌症或癌前病变。在术前,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便提前确认病变是位于黏膜层还是黏膜下层。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尽量完整地剥离病变。
1、标记与注射
首先,医生会在内镜的引导下,利用特殊染色剂标记病变的边界。接着,他们会在病变下方的黏膜下层注入生理盐水或其他液体,形成一个液体垫。这一步骤旨在将病变与肌肉层分离,从而降低手术过程中穿孔的风险,并便于后续的剥离操作。
2、剥离
接下来,使用专用的内镜切割工具(如IT刀、钩刀等),沿着标记的边界逐步切除病变组织。这个过程要求高度的技术和准确性,以确保病灶完全切除,同时尽量降低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害。
3、止血与闭合
在切除病灶后,医生会仔细检查手术部位,采用电凝和止血夹等手段处理出血点,并可能对较大的伤口进行封闭,以促进愈合。
4、优点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的创伤较小,恢复速度更快,患者所受痛苦也较少。该技术能够在直视下精确地切除病灶,从而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同时,它避免了器官切除,有助于保持消化道的功能完整性。在切除病变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病理检查,以确认病变的性质。
尽管ESD手术有许多优点,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手术的风险包括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同时对手术医生的经验和技能要求较高。术后患者应遵循医嘱,注意饮食和休息,并定期复查,以便监测恢复情况并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