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的能量总是按照时间循环流动,这种循环包含了生长、成熟和储存的规律。秋季一到,万物经历了生长达到顶峰的阶段后,能量开始衰退,实力不足就必须内收。为了适应这个季节的变化,人体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六收"。
1、收气
气指的是呼吸之气,如果出现气喘或咳嗽,则表示肺气未正常收敛下降。肺气不收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外邪所侵袭,寒气逼迫肺气上逆,肺气不能单纯地收敛,需要先驱散外寒,常用的药物有麻黄汤、桂枝汤等;第二个原因是肺气本身未能正常下降,一般不伴有感冒发烧等症状,身体也没有酸痛、疲倦等不适感,可以用枇杷叶、杏仁、浙贝各10克煎水服用,有下降肺气和平喘的效果。
2、收神
情绪不稳定可能会引发心烦、失眠等不适症状。中医认为心脏负责存放神气,但确保神气妥善藏匿于心中,必须与肾脏相互配合。否则,心神就会游离不定,导致难以入眠,严重时还可能伴随心烦情绪。为了给那些神气不收的人推荐一剂《内经》中的方子——半夏秫米汤,该方子只需半夏和高粱米两种药材,各20克,煎水服用。煮沸半小时以上即可饮用,能够安抚心灵、化除痰饮。如果伴有心烦情绪,可以服用栀子豆豉汤,即栀子和豆豉各10克,煎水服用,能够清心除烦。
3、收精
精液不收缩可能导致遗精和遗尿,这是由于肾脏的储存功能下降。如果患者没有出现舌苔厚腻、口苦、小便黄赤等湿热下注的症状,就应该考虑进行肾脏补充和强化精液的治疗。对于遗精的患者,可以用10克桑螵蛸煮水服用,对于遗尿的患者,可以用10克益智仁煮水服用,这两者都具有固精和缩尿的功效。此外,还可以进行灸治,每次在关元穴(肚脐直下三寸)进行10分钟,每天一次,也可以强化肾脏并收敛精液。
4、收涎
传统中医学将口腔中比较清稀的唾液部分称作为"涎",它具有滋润口腔的作用,并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脏化液……脾为涎",当脾脏功能正常时,涎液能够滋润口腔但不会溢出口外;而当脾胃功能失调时,往往会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出现流口水等症状。想要"收涎"需要首先调养脾脏。对于小儿流口水,可以使用白术、茯苓、冰糖各10克,研磨成粉末,放入瓷碗中,加入100毫升水,放入锅中蒸煮30分钟,取出药汁分3次服用;而成年人流口水可以使用白术、益智仁、茯苓各10克,加水煎煮后服用,具有调养脾胃、收敛湿气的效果。
5、收汗
许多人会出现异常的汗液分泌情况,有人在白天出汗,有人在夜间出汗,还有人在头部出汗。一般而言,白天出汗属于阳气虚弱无法固定,可以煎煮黄芪、生牡蛎和山茱萸这三种药材服用;夜间出汗较多则属于阴虚不收敛,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缓解;头部出汗较多可能是体内有气滞阻,建议就医以进行具体的辨证分析。
6、收液
液指的是肠液,如果肠液不收则会引起腹泻,而腹泻会导致体液的丢失。秋季是腹泻发生率较高的时期,如果经常腹泻的人,建议使用赤石脂30克、苍术10克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手绕肚脐做逆时针按摩腹部,有助于健脾涩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