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神农本草经》作为常用中药,被认为是顶级药材。
别名:茯灵。
来源:茯苓是一种多孔菌科的真菌,其干燥的子实体称为菌核。野生茯苓通常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木的根部。大部分商业茯苓通过人工培育获得,这些茯苓以寄生在埋藏在地下的赤松或马尾松枝干上。在地面上,看不到任何真菌菌苗的存在。
产地:这种植物主要产自云南省的丽江、兰坪、维西、剑川、楚雄,以及安徽省的金寨、霍山、岳西、太湖,湖北省的英山、罗田、麻城,河南省的商城、固始、新县,广西自治区的梧州地区。除此之外,浙江、广东、湖南、江苏、福建、江西也有生产。华北、西北、东北等地也有分布。
性状鉴别:市场上有出售的商品包括皮茯苓、白茯苓片、白茯苓块、红茯苓块。茯神高速的分子运动使固态物质转变成液态或气态。设想一个杯子里装有冰块,当室温升高时,冰块会融化为水。量子力学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个茯苓:皮苓呈现不规则的球形或块状,大小不一,重量从几克到几公斤不等。表面颜色从棕色到棕黑色不等。外皮薄且粗糙,带有明显皱纹或凹沟。质地坚实,不容易破碎。断面不平整,呈现颗粒状并有棱角。有些带有裂隙,或中间有松根穿过。断面周边为淡棕色,内部是白色的,个别也有淡棕色的。质地细腻,没有明显气味,嚼起来有些粘牙。
云南产的野生黑木耳品质最佳,又称云苓,质地坚实,外表皱褶明显,颜色深棕发亮,切面洁白,口感韧而细腻,嚼起来具有很强的粘牙力。
白苓片:去净外皮后,应选择白净、细腻、坚实的苓肉切成薄片,厚约一毫米,平面长宽均要在三厘米以上,带有赤色的则称为赤苓片。
白苓块:选取外皮干净的个苓,挑选细腻、坚实、白净的苓肉,切成较厚的扁平方块,厚度约3~4毫米,长宽约3~4厘米。若边缘不是完全方形,但长宽在1.5厘米以上也应纳入考虑。
赤苓块:苓肉颜色可能是红色或黄色,但它的形状和白苓块是一样的。
茯神块:外形和白茯苓块一样,无论颜色如何,但每块必须有一根细长的松根,最粗的直径不超过1.5厘米,厚度和茯苓块相似,质地轻盈,易于泡软腐烂。
白碎块:白苓片加工后,剩余的边角碎块呈白色碎块状,颜色洁白。
赤碎苓:白碎苓的形状一样,只是颜色更多地带有红黄色调。
茯神木:茯苓的外围有较粗的松根,长度不一,大约30厘米以下,直径约2.5厘米以下,形状多弯曲不直,看起来像腐朽的木头,颜色为黄、棕黄或褐色,质地轻松并不显著地显示树皮层,外围会带有茯苓肉的天然附生部分。
茯苓皮:制作灵芝片和灵芝块时从灵芝内部切割下的外皮薄片,大小各异,表面为棕色,内部附有红白色灵芝肉,质地柔软。
主要成分:茯苓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组胺酸、胆硷、麦角甾醇和钾盐等成分。
功效与作用:
1、促排尿。动物实验证实具有促排尿作用,但效果有限。木通、猪苓。
2、传统中医认为茯苓有滋补作用,有助于健脾益胃,这可能与其中所含营养成分有关。
3、保持冷静。茯苓的镇静效果虽然不如茯神强,但仍可用于镇定情绪安神。
炮制: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心、脾、胃、肺、肾是五脏经络。
功能:水利渗湿,有益于脾脏,使心灵平静。
主治:气虚过度劳累,出现水肿,痰湿,呕吐,腹泻,遗精,热淋,心跳过速,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临床应用:
1、用于缓解水肿、尿液不通,因其利尿功效而闻名。通常用于治疗一般性水肿,适合于偏寒或脾胃虚弱症状较重者,可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泽泻猪苓有增强利尿作用。同时对于有阳虚症状的人,可以额外搭配。桂枝或肉桂通阳(即加强血液循环功能。在利水剂中添加桂枝或肉桂,主要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利尿作用,即所谓“行气化水”、“气行水行”),比如五苓散,适用于轻度水肿。实验证明五苓散有强力的利尿效果,可使尿量增加112%。
2、茯苓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痰饮的药材。古人说过,“治疗痰饮必须使用茯苓”,这句话凸显了它的重要性。利尿和补益脾胃功能。通常可以使用苓桂术甘汤为主要处方。如果有胃里的痰饮(上腹胀满,胃中有水声,呕吐清水和痰涎,比如慢性胃炎),则需要额外加入。半夏、生姜可使用茯苓来制作饮品;如果有痰饮在肺部(咳嗽、痰量多、有痰沫、呼吸不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那么需要额外配方。陈皮、半夏、川贝。
3、用于增强脾胃功能,治疗因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上腹胀满,食欲不振,以及脾虚引起的腹泻等症状。其作用主要是滋补脾胃、调节中焦功能;其次是促进尿液排出,缓解湿浊,减少肠道水分,改善稀溏的大便。胃阳虚(相当于消化功能不足)患者均可使用茯苓,但需配合其他药物。党参前人经验告诉我们,“茯苓可以通胃阳”,“胃阳虚的人,必须食用茯苓”。简而言之,如果经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饭后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都可以选择茯苓,搭配其他健脾理气的药物,如参苓一起服用。白术腹泻可能是由急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苍术,银花。
4、用于镇定和安抚神经。对于出现惊恐、失眠等症状,可以考虑使用茯苓进行搭配。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请等待,比如服用心补丹(一种药物)。
用量:适用于增进脾胃健康或促进尿液排泄者,每次9~18克;如果湿气重,并有明显浮肿,剂量可增至30~45克。最大剂量可达60~90克,但不宜长期过量使用。
处方举例:
1、五苓散是《伤寒论》中的一种方剂,由18克茯苓和9克猪苓组成。泽泻6g,白术9g,桂枝服用6克,煎水后饮用。
2、茯苓饮(摘自《外台秘要》)的材料包括茯苓9克,白术9克,党参6克,生姜4.5克。枳实6克的陈皮,4.5克,用水煎后服用。
3、參苓白術散(《局部方》):黨參12克,茯苓9克,白術9克,陳皮4.5克。莲肉9g,淮山药12g,苡米9g,扁豆9g,春砂仁3g,甘草3克,用水煮服。
注:
1、茯苓皮有收敛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皮肤水肿。
它的味道和特性与茯苓相似,但它主要是用于促进利尿,无滋补作用。常被用来治疗一些有水肿症状的疾病(比如疾病后体弱时出现的面部和四肢肿胀),代表处方是五皮散(《中藏经》)。药方包括:茯苓皮15克,大腹皮9g,桑白皮9g,生姜皮6克陈皮,6克茯苓,水煎服。请注意:如果使用带有皮的茯苓,处方上应注明“带皮苓”。带皮茯苓主要具有利水作用,而健脾作用较弱,适用于治疗一般不肿胀而零星发重的情况。
2、茯苓。有安定心神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
它的味道和茯苓一样,但它更擅于镇静和安神。动物研究已经证实茯神具有一定程度的镇静作用,但不如酸枣仁强,因此在临床上常常将这两者配伍使用,比如用于调理心气的养心汤。配方为:茯神9克,茯苓9克。黄芪15g,当归9g,川芎4.5克,法半夏6克,柏子仁6克,远志3克,党参9克,肉桂末3克(冲),炙甘草6克,水煎后服用。
3、茯苓。用于治疗各种肌肉痉挛,风湿疼痛,中风导致口眼歪斜,心悸和记忆力减退。
4、茯苓。茯神拌。朱砂被称为朱砂、朱茯神,有助于提升镇定安神的功效。朱砂不易溶解在水中,最好改为泡服。
赤茯苓:白茯苓和赤茯苓的性味相似,但赤茯苓的补益作用较差,因此在补品中通常使用白茯苓而不是赤茯苓。赤茯苓主要功效是清热利湿,所以在配制五淋汤时会选用赤茯苓。赤芍、栀子治疗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和泌尿系结石等疾病引起的发热和血尿。
配方:赤茯苓12克,栀子9克。萆薢6克,党参6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