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性身份障碍?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澄清几个基本概念。
性别:一个人的性别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性腺性别、遗传性别(也称染色体性别)、激素性别、表现性别(也称外生殖器形态性别)、心理性别(也称性别认同或性别认同)、社会性别等。这里所讨论的性别指的是生理、生物学上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别。
性别认同:可以被理解为心理学概念或心理性别,它指的是跟性别相关的性格、气质、思想感情和行为。性别认同也就是对自己性别的确认,或性别认同一致性,即指一个人内心对自身生理性别的认同是否一致。一般情况下,这两者会一致,但极少数人可能会存在不一致情况,这就会导致性别认同障碍或性别一致性障碍。
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下,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行为方式和身份认同,是社会学概念之一。
性别、性别角色、性别身份理论上是相通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特例。例如古代的花木兰代父从军,她的性别角色在一段时间内被冒充成男性;又如电视剧《蓝花豹》中的女主角蓝花豹,由于她的父亲的愚昧,一直被当作儿子来抚养,甚至替她找了妻子,以“代种”生子,导致她的性别角色被假借为男性。然而,花木兰和蓝花豹的性心理是完全正常的,她们并未出现性别身份障碍或性别认同障碍。
然而实际生活中,却只有极少数人始终不将自己视为本应属于的性别,有男性想变成温柔婉约的女子,女性愿意成为英俊俊俏的男士。这种性别认同与生物学性别不一致的现象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即性别自我认知出现异常。比如易性症,又称性别焦虑症,多数患者为男性,女性患者相对较少。这些易性症患者的身体构造和功能是正常的,只是性别认知有异常,例如男性患者拥有完整的女性性别认知,坚信自己是女性,认为是误入了男性身体,坚持医生将他们转变为女性。他们通常在青春期后就开始求医,内心深受痛苦,若不能实现性别转变的要求,常常出现强烈的自杀或自残倾向,甚至自行割掉阴茎和睾丸。
这种性别认同障碍同样与童年接受不当教育有关,比如父母或祖父母从小就把男孩当作女孩来抚养。有报道称在上海的一些幼儿园中,近一半的男孩被打扮成女孩,这既是为了好玩,也是为了满足渴望有女儿的心理。这些家长显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可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久而久之,孩子们可能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同性恋或异装症。
性别转换症的发病率为男性1/4万,女性1/10万,心理治疗效果不佳。国外认为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最好根据患者需求来改变其生理性别。自1930年进行第一例变性手术以来,已有成千上万例成功的性别改变手术。新加坡某医院因收治大量改性手术患者而闻名。这类手术通常是男性变为女性,一是因为男性患者较多,二是因为女性转为男性的手术通常难度较大。女性转男性手术需进行三次,第一次切除乳房和内生殖器官,然后进行阴囊重建和植入睾丸;第二次在两个阶段制造人造阴茎。
将阴蒂置于人工阴茎内可能会维持性高潮功能,但成功率大约为50%左右。通常情况下,这种手术需要先接受一段时间的激素治疗,并在异性身份下生活一段时间后再考虑手术的实施。然而,手术后这些患者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仍然存在问题。例如,有一位改变性别10年的美国"女性"犯人仍被关押在男性囚室中,监狱当局拒绝将她转移到女性监区。另外,有一位曾是男性的网球选手通过手术变为女性,但由于染色体检查未通过而被排除在女性比赛之外。
近年来,上海实施了这种手术,但术后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和社会压力,未能减轻他们的痛苦。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的整形外科夏兆骥教授也进行了相关工作,并成功地进行了男女变性及性腺互换移植手术,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