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99健康网
中医治疗气虚体寒方法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4-01-18 12:54:56  浏览:

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可以帮助素食主义者在冬季御寒。例如,可以选择吃一些温热的汤类食物,如姜汤、红糖姜茶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提高体温。此外,也可以多吃一些温性的食材,如姜、葱、大蒜、辣椒等,这些食材具有温热的作用,能够帮助保暖。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如豆制品、坚果、植物油等,以补充能量,提高体质。总之,通过调整饮食,素食主义者也可以在冬季保持良好的体温。

中医治疗气虚体寒方法有哪些?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和血的含义。

气血是中医学的基础,为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气是一种运动的微粒,看不见,主要起推动和温煦作用,属于阳性。血指的是血液。气虚就是指气的不足,进一步导致怕冷,被称为阳虚,也叫冷底。血虚则会进一步导致阴虚,容易产生内火,被称为虚火。简单来说,气虚和血虚可以理解为一组症状的集合。比如气虚会表现为精神疲乏、气力不足、言语不多、声音低微、活动时出汗、害怕风寒,舌质淡白舌苔白,脉搏虚弱等症状。血虚的症状包括面色无华或暗黄、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舌质淡白稍干舌苔薄白稍干,脉搏细弱无力。

这些所述的虚、寒和气虚的症状,可以被视为疾病吗?

在西医学中,也许不被视为疾病,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它们不断产生矛盾,并通过解决矛盾来实现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且无法立即自行恢复时,就会发生疾病。因此,中医学认为这种状态是疾病,而治疗原则仅是让失衡的状态恢复平衡。也就是说,对于虚弱的情况要进行补益,对于寒冷的情况要进行热敷,如果是气虚就要进行补气,如果是血虚就要进行补血。

然而,哪些因素会破坏人体内部相对平衡的状态,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探究其病因。在中医中,人体的体质虚弱被称为体虚,慢性疾病的虚弱被称为虚证,而且还将虚弱进一步细分为四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结合心、肝、脾、肺、肾这五脏,每一个脏器都可能出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情况,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

中医理论强调平衡。只有当人体的气血和阴阳保持平衡时,才意味着健康。如果有不足,就表示虚弱,需要进行补养。如果有过剩,则代表着病邪,需要消除,以恢复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体虚是指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也就是西医所称的“亚健康”。如果不及时进行补养、调节和调理,使其进一步发展,对健康是不利的。

根据中医的原则,治疗虚弱症状需要根据病情而定,虚则补充辅助,实则泻除,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进补的目的是调整体内的虚实程度,包括补充气血、阴阳四个方面。根据个体体质和病症,选择合适的进补方式。进补可以通过药物和食物两种方式进行。无论是采用药物还是食物进行进补,都是为了补充虚弱,增强体质。食物补充有时比药物更为重要,因为食物的补充不仅能够滋阴补虚,还可以驱邪养正,达到健康的平衡状态,恢复健康。这也是为什么有“食补比药补更重要”的说法。

进补的目的是为了补充体内的虚弱和调节正常功能。如果进行补充时没有必要或者过度,或者补充不适当,都会引起不良反应。比如,身体壮实的人服用性温的人参等补气血药物时,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稀薄的阳虚者服用生地、麦冬等补阴药物食物时,会更加怕冷、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不正确的进补方式,导致胃气受损,违反了中医辨证体质给予补养的原则。

增强体质的食补品和草药饮食疗法:

1、气虚

气虚体质常常表现为以下症状:气短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作时容易气喘,容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黯淡,食欲不振,体内有虚热感,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头肿胖,舌边有齿痕,脉搏虚弱等。这些表现代表体内机能减退,并不一定表示有疾病。对于气虚的人来说,需要进行气血的补充,可以选择人参、黄芪、党参等中药材进行补充。

增加气血不足的食物: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蘑菇等。可以定期轮流选择食用。

以下是一种补气虚的药膳食疗方举例:黄芪、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克,可以加入调味料蒸煮食用,具有补充气血、滋养精气的功效。

2、血虚

血虚的体征主要有:面色苍白萎黄,嘴唇和手指甲发白,头晕无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女性月经不调、量少颜色淡,舌苔淡滑少津,脉搏细弱等。需要补血的话,可以选择当归、熟地、桑椹子等药物来进行补血、养血、生血的治疗。

增加血液不足食物的摄入:可以经常选择黑芝麻、核桃肉、龙眼肉、红糖、赤豆等食物进行交替。

以下是一个补血虚药膳食疗的例子:将15克当归和15克黄芪放入纱布袋中,与素食一同蒸煮,可以帮助补充血虚。

3、阴虚

也被称为阴虚火旺,通称虚火。阴虚体质的主要表现包括:怕热,易怒,面颊热,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两手心,两脚心和头部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红,苔薄或光滑,脉细数等。进补时应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方法,可以选择生地、麦冬、玉竹、银耳、石斛等药物来补充阴虚的情况。

补充阴虚食物可以选择百合、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食品,并且可以经常轮流食用。

以下是一些补阴虚的药膳食疗方举例:银耳红枣羹(或者百合莲子羹):将适量的银耳和红枣(或者百合和莲子)一起煮成羹,作为点心食用,可以起到补阴虚的作用。 二子汤:将女贞子和枸杞子各取20克,一起煮成汤,加入适量调味料,连续吃几剂。

4、阳虚

另被称之为阳虚火衰,是气虚症状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除了具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容易感到寒冷,四肢冰凉,喜欢热饮,体温常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感到冷痛,乏力,尿液排出困难,舌头颜色淡白且舌苔厚,脉搏细弱等。进一步补充药物应该是补阳、益阳、温阳为主:可选择红参、杜仲、肉桂等药物来补充阳虚。

以下是可以经常交替选择的补阳虚食品:淡菜、胡桃肉、桂圆、韭菜、桂皮和茴香。

5、两虚

体虚的人通常会出现两虚的情况,两虚可以分为气阴两虚。气阴两虚主要表现是既有气虚的症状,如头晕、乏力、腿软等,又有阴虚的症状,如升火、咽干、舌红等,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被称为气阴两虚体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可以采用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补益。

阴阳两虚是指同时存在阴虚和阳虚的情况,主要特征是既怕冷又怕热。在冬天特别容易感到寒冷,而在夏天则异常敏感于炎热。这属于阴阳失衡或阴阳两虚的体质表现。对于此种情况,补益方法宜采用兼顾阴阳的养生方式,包括滋阴温阳、滋养阴虚壮阳等方法。

气血双亏: 气血双亏通常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量出血后、月经过多的妇女等病症,其主要症状包括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补充应采用有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双补的方法。

对于两种体质虚弱的人,可以选择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物和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重要的是根据虚弱程度轻重交替选用食补,待虚弱症状消失后停止食补,恢复健康后只需要保持正常均衡饮食即可。真正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只有应对虚弱的情况进行补充,避免对不过度虚弱的情况进行补充,以及避免过度补充或不正确补充导致的不良反应,才能对健康有利。

根据个人体质的虚弱程度,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来补充身体。在进行补充时,建议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以便针对个人的体质进行相应的补充。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商品广告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上传,如有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到kefu-09#foxmail.com说明(把#替换为@),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温馨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