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太溪,名意为“大溪”,溪流象征着肾经水液在此汇聚成较大的水流。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能够激发和调动身体的原始动力。
1、跟骨的骨质增生
本病属于“痹证”范畴,通常是由于扭伤或受寒导致的。其结果是经络气血受阻,风寒凝聚于筋脉和骨骼,损伤筋骨,进而导致增生,压迫正常组织,出现炎性水肿,表现为疼痛和麻木等症状。治疗时,我们取肾经的原穴太溪,用补法进行治疗,这有助于强健筋骨,松解紧缩组织,缓解病灶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与刺激,消除炎性水肿,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该穴位可以激发局部经气,疏通经脉,结合局部刺激与经络治疗,再加上艾灸的温热效果,可以有效驱散寒邪,实现疏经活络和止痛的目的。
2、鸡眼
本病是由于足底长期受到压迫,导致经络受损,气血在足底滞留,因此引发疼痛。《灵枢·经脉篇》提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下方,邪气进入足底,从然谷下出,绕过内踝,分支进入跟部……”。根据经脉的走向及其主治的病症,选择太溪穴进行针刺,以引发气血反应,使气流通至病灶,从而解除“因不通而痛”的情况,实现“通则不痛”。同时,药物注入可延长气感,加上艾灸的作用以促进经络的通畅,艾灸的温热帮助药液的吸收,达到止痛、活络和通经的效果。
3、足踝水肿
太溪穴是肾经的重要腧穴和原穴,是五输穴中的土穴。水肿常常表现为肾阳虚的情况,因此在临床上可对该穴进行补法治疗,以达到温补肾阳的效果。原穴是脏腑原气汇集和滞留的地方,能够调节脏腑经络的虚实情况。该穴主要用于治疗下肢寒冷、足踝肿痛等症状,采用补法,结合艾灸,可以有效补充肾阳,进而达到温通经脉、祛除湿气、温暖阳气、活络血脉的疗效。